只要有重要的祭祀之事,母亲就会跟我说:待要富,敬上祖呢。所以每到清明前夕,她都再三叮嘱我不要忘了给故去的亲人扫墓。
在我们老家,清明节这天祭祖、添土上坟,一直是一个绕不开的“白事话题”。
还记得奶奶在世的时候,她都是嘱咐上坟时要特别注意着装,首先要戴一顶灰色礼帽或斗笠,不穿鲜艳的衣服,要表情严肃不嬉戏说笑。
在记忆中,那时候去祭祖时也的确是这样,都戴着礼帽或斗笠,走在路上表情凝重,胳膊上还挎着箢子,箢子里有水饺、炸好的鱼、肉丸子、饽饽、白酒、水果等祭品,箢子上还蒙着一块白棉布包袱,另一只手则拎着传盘。
当然,也有让孩子跟在后面提着酒壶或穿盘的,去上坟的人,也都是家里的男人。
因为我曾听母亲说过,女人是不能去上坟的,至于为什么,似乎没有人能说清楚,反正就是这么一个祖祖辈辈流传下来的风俗。
还记得小时候爷爷领着我去祖坟地里上坟,他一边烧纸一边指着坟头说:“好好记着,这个是你老爷爷”。
后来听父亲说,在解放前,我老爷爷带领一家人去闯关东,后来老爷爷在大森林里遭遇“黑瞎子”不幸去世,再后来,我爷爷将他的遗体从黑龙江背回了千里迢迢的山东老家。
所以从那时起,我就明白了为什么爷爷要历尽千辛万苦也要把老爷爷背回家——不为别的,也为了方便后人追思和祭奠。
在不知不觉间,我们又相逢在这了青草发芽树木吐新的清明时节。我想,如果有时间,除了像往常年一样去祭奠祖坟之外,我们还应该循着先烈的足迹重走一次“来时路”。
清明祭祖,又有寻根一说。无论离开祖籍多么遥远,每年,都会有很多国内外的同胞长途跋涉来到自己的祖居地寻根和祭奠先人,其中尤以黄帝陵,殷墟,秦皇陵,泰山等中华文明发祥地的游客居多,这也充分说明了中华文明的魅力所在。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绵延至今,且从未断层断代,当然离不开我们一代代优秀的先人所做的努力,在清明时节循着先烈的足迹重走“来时路”,去祭扫一下为新中国做出贡献的先烈,去文明发祥地寻根我们先人的活动足迹,不仅能够浏览祖国大好河山的秀美景色,还能领略中华文化的无穷魅力。
一路走来你会发现,我们的文明成就和发展成果是多么的来之不易,这其中既有无数人为之抛头颅洒热血,更有无数人默默无闻地贡献着自己的一份绵薄之力——唯有珍惜当下,才能更好地面向未来。
壹点号涩味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6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