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师范大学原名东北大学,是中国共产党在东北地区创建的第一所综合性大学。1950年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易名东北师范大学。
抗日战争胜利以后,为建立巩固东北根据地,培养东北地区广大青年学生学习革命理论,引导他们走上追求真理、为人民服务的光辉道路,毛泽东同志指示并亲自安排延安大学的一支骨干队伍奔赴东北创办学校。
这是坐落在本溪湖东山被称为张作霖别墅的建筑遗址群,始建于1927年,是由三座建筑组成,左前方那座建筑是俱乐部兼舞厅,右边这座主楼是为张作霖所建的办公大楼,办公大楼下面还有一座二层灰色小楼,为宿舍楼。当时张作霖是本溪湖煤铁公司的中方董事长,但由于张作霖于1928年6月4日在沈阳被炸身亡,所以张作霖本人实际上并没有来得及入住过。
1946年元旦前后,东北局指示著名作家舒群(曾下放到本溪)创办“东北公学”,同年2月开始招生。不久东北局决定将“东北公学”改名为“东北大学”,任命张学良将军的胞弟、东北行政委员会副主席张学思兼任校长,校址设于本溪湖东山张作霖别墅。
在解放战争的硝烟中,东北大学为了适应战事的需要,被迫一路向北转移。
1946年3月15日辗转至安东(现丹东市),后经通化、梅河口、吉林市于4月26日到达长春,校址设在当时长春著名的建筑之一“海上大楼”。
1946年5月,由于国民党军队向公主岭进犯,学校被迫再度北撤,于5月27日到达哈尔滨,除留部分师生接收哈尔滨医科大学外又继续北撤,到达北满根据地佳木斯市,校址设在“满赤医院”。
1946年8月,张如心所率延安大学和华北联合大学的百余名教师、干部胜利地到达哈尔滨市,加入了东北大学的行列,壮大了东北大学的力量,形成了一支学术水平高、实力雄厚的教师、干部队伍。张如心先后担任学校副校长、校长。
东北大学从诞生地本溪湖出发辗转北撤,历时3个月,行程1500余公里,最后在哈尔滨落脚。
1948年7月,东北局决定将东北大学迁往吉林市,与党在吉林市创建的吉林大学合并,定名为东北大学。
1949年2月,长春大学、沈阳东北大学、长白师范学院文、理、法三个学院及先修班教职员与学生,全部合并到东北大学。
1949年7月,学校由吉林市迁到长春市。
1950年4月, 根据国家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学校易名为东北师范大学,隶属教育部,成为一所以培养新型的中学师资为目标的高等师范院校。
1952年,著名教育家和社会活动家成仿吾到该校担任党委书记兼校长。成老带领全校干部 、教师实行正规化办学, 狠抓教学改革和教材建设, 加强科研管理, 充实教师队伍,弘扬延安精神, 使学校有了长足的发展, 成为当时中国最有影响和最具发展实力的师范大学之一。
2006年是东北师大建校六十周年。为了编撰校史、筹备校庆,学校从2004年开始,就曾多次组织校史专家到本溪来确认建校旧址。
2004年春,当时东北师大派出校友工作办公室副主任姚清泉老师和洪老师来到本溪,找到几位解放初从东北师大毕业的老校友:原市教育局副局长李东亚、黄婉玉、原市民政局局长杨振华、原市一中副校长蔡景云等。在他们几个人的协助下,召集在本溪的其他一些老校友一起座谈,共同回忆当年建校初期的情景。
他们又不辞辛苦来到本溪湖东山当年张作霖别墅、后来成为本钢石灰石矿办公楼的现场,根据东北师大校史馆保存的历史档案和老照片做仔细地勘察、比对和确认,在证据确凿的基础上,认定张作霖别墅就是一九四六年二月由中国共产党创建的东北公学(东北大学)的建校旧址。
同时,姚清泉还传达了东北师大党委决定:于东北师大建校六十周年之前,在当年东北公学(东北大学)建校旧址立碑。届时东北师大将派出领导和师生代表到本溪举行揭牌、挂牌仪式,以确认本溪为东北师大的诞生地。
当时东北师大拨出一万元专款,委托本溪校友负责联系购置一块景观石,加工刻字“东北师范大学建校旧址”,安放于本溪湖东山当年张作霖别墅楼前。
校友工作办公室的姚清泉副主任同时还建议,本溪作为东北师大诞生地,应该率先建立起“东北师大本溪校友会”。
接到母校的指示和委托后,李东亚、黄婉玉、杨振华、蔡景云等立即联系和召集东北师大在本溪的校友,研究和商议如何圆满完成母校交给的任务。
当时我在市政协担任副主席,是东北师大数学系的毕业生。李东亚就主动和我联系,希望我能支持和参与此事,就这样我以本溪市政协副主席的身份愉快地全程参与接待了东北师大派来的两位老师,详细了解了东北师大交给本溪的任务。
我们一边筹备“东北师大本溪校友会”成立,一边筹备“东北师范大学建校旧址”立碑。感到作为东北师大诞生地的校友很自豪,能为母校做点贡献心里很高兴。
关于成立本溪校友会的事,其实此前也做了许多准备工作。早在1996年,以时任市政协副主席荆元舜为首的东北师大老校友就曾广泛联系摸底,搜集整理在本溪的校友情况,在市教育局活动中心曾经召集过近百人参加的“纪念东北师大建校50周年活动”,那一次活动我也参加了。
在东北师大举行建校五十周年庆典时,荆元舜还曾率团到长春参加过庆典活动,当时一起去的有李东亚,还有中共本溪市委办公厅主任李光武同志。
在以前工作的基础上,李东亚等老校友不辞辛苦分别到东北师大毕业生比较集中的本溪冶专、本溪师专、本溪大学、市教师进修学院、电视大学、市高中、市一中、市二高中、市实验中学等单位进行宣传,扩大摸底面,并通过校友之间的联系,顺藤摸瓜,很快联系上200多名“东师”校友。
其中包括一部分解放初毕业来本溪的老校友栾承怡(原教育局副局长)孟丹(原教育学院副院长)旬方进(原师范学校副校长)金家庆(原市电大副校长)。
还有一批党政机关及各部门时任领导干部,其中包括中共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永生、市农委主任姜广齐、中共南芬区委副书记卢炳野、市药监局副主任李忠伟、市委政研室副主任杨利峰、市旅游局副局长金丽丹、桓仁县副县长颜世承、桓仁县教育局长韩玲、本溪电大副校长富晓东、五中校长郭会田、十一中副校长任传彦、市高中副校长张俊华、本溪日报社总编室副主任于昭阳、本溪市民委副主任马福君等。
还有在高校有影响的教授、副教授、中学高级教师郭永江、路文芳、刘国琴、白羽、孟如今、李征南、白红娜、荆蕊娜等,从而为东北师大本溪校友会的组建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与此同时东北师大建校旧址立碑一事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开始时听说南芬区有好石头,我和李东亚、蔡景云、卢炳野就到南芬去选,结果南芬的石材大都是片状的青云石和紫云石,不适合作为旧址石碑用料。
后来我们又到明山区去选,结果在明山区卧龙镇的紫霞堂院里选到了一块合适的石头,谈好了价,付了款,又付了刻字加工费。过了几天李东亚组织人把加工好了的石碑运到了本溪湖东山原张作霖别墅(本钢石灰石矿办公楼)院里,在本钢石灰石矿领导的大力支持下,雇了瓦工修好底座,把石碑安放妥当。
2004年11月4日,“东北师范大学建校旧址立碑揭幕仪式”和“东北师大本溪校友会成立大会”同时在本钢石灰石矿举行。
东北师大派出了以张治国副校长为团长,研究生院院长(教育部长江学者特聘教授)苏忠民、东北师大党委常委柳海民为副团长,以及由部分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参加的东北师大赴本溪寻根团,共计三十人,来本溪参加挂牌和立碑揭幕仪式。
为了接待好东北师大赴本溪寻根团,进一步加强本溪市与东北师大的联系,我事先就向中共本溪市委、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有关领导做了汇报和沟通。原计划邀请市政府、市人大、市政协分管教育的领导同志参加挂牌和揭幕仪式,后来由于分管教育工作的副市长王祖申在外地无法出席,于是,我又找到市政府沈福泰秘书长商量,临时商请张殿纯副市长出席并代表本溪市政府讲话。
东北师范大学建校旧址立碑揭幕仪式现场,左起:姜峰、郑洪林、作者、张治国。
11月4日早上八点钟,东北师范大学建校旧址挂牌和立碑揭幕仪式正式开始,出席仪式的领导有:东北师大副校长张治国、研究生院院长苏忠民、师大党委常委柳海云,本溪市人大副主任郑洪林、市政府副市长张殿纯、市政协副主席姜峰、李振亮,本钢石灰石矿党委书记等,还有东北师大代表团全体成员以及在本溪的师大校友共计200多人参加了仪式,共同见证了这一难忘的历史时刻。
挂牌和揭幕仪式结束后,各位领导和东北师大校友一起来在本钢石灰石矿礼堂隆重举行了“纪念东北师大建校暨本溪校友会成立大会”。
在大会上本溪市政府副市长张殿纯,东北师大副校长张治国分别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他们回顾了在那战火纷飞的1946年,中国共产党在当时的解放区本溪创建东北大学的历史过程,追溯了东北大学从本溪出发一路向北转移,最后定址于长春的艰苦办学历程。是东北师大把本溪和长春两座城市连接在一起,是解放战争特殊的历史环境使本溪湖和东北师大结下了不解之缘。
东北师大教师代表和学生代表也分别发了言。市农委主任姜广齐、本溪高中高级教师白红娜代表本溪校友作了发言,介绍了他们在本职岗位上所作出的业绩。李东亚作了本溪校友会成立筹备工作报告。随后大会选举我为东北师大本溪校友会会长,李东亚为常务副会长,姜广齐、卢炳野、李忠伟、富晓东、黄婉玉、杨振华、蔡景云等为副会长,富晓东为秘书长。
东北师大建校旧址牌匾也于当日正式在本钢石灰石矿办公楼挂牌。
2005年春夏之交,受东北师大校友工作办公室的邀请,本溪市组成由我为团长,成员包括中共本溪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张永生、市农委主任姜广齐、市药监局副主任李忠伟、中共南芬区委副书记卢炳野等五人组成的本溪校友代表团,回母校进行了为期一天的拜访、学习、参观、考察。为了借助东北师大在教育与科研上的实力,寻求对本溪教育的支持和辐射,我们还特邀了市教育局副局长孙瑞贤同志参加。本溪电视台专门派出摄像记者张强跟随采访。
东北师大对本溪校友代表团回母校拜访很重视,安排了校党委副书记、分管教学的副校长杨晓惠同志全程陪同我们参观、座谈和考察。
在座谈会上,杨晓惠副校长向我们详细介绍了东北师大建校六十年来发生的巨大变化以及在教育教学和科研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许多学科的实力在全国高校中都处于前列位置, 在全国综合性大学排行榜中,东北师范大学排名第36位,在师范类大学中排名第3位,仅次于北京师范大学和华东师范大学。看到母校取得的如此骄人的业绩,作为东北师大毕业生感到由衷地骄傲和自豪。
座谈会上我们还就如何加强东北师大与本溪市政府合作问题进行了探讨,并提出了四个方面的合作项目:一是把本溪作为东北师大学生教育教学实习基地。二是利用东北师大在师范教育方面的强大优势,针对本溪市的中、小学教师举行寒暑假培训班。三是在本溪选择一所中学作为东北师大合作办学定点支持的学校。四是在东北师大每年招生计划中列出适当名额定向招收本溪籍学生,体现东北师大对诞生地本溪的优惠待遇。
杨晓惠副校长代表东北师大对本溪校友代表团提出的上述合作项目表示同意,并建议和欢迎本溪市政府有关领导到东北师大就合作的具体实施方案做进一步的磋商,愿意为本溪经济和社会发展作出力所能及的贡献。
当天下午,本溪校友会代表团还到东北师大附中和附小进行了学习考察,两所学校的领导向我们详细介绍了许多国际先进的教育教学理念和他们的办学经验。
当天晚上,师大党委书记盛连喜代表东北师范大学在长春生态园举行晚宴,盛情款待本溪校友会代表团一行,张治国副校长出席作陪。
为了迎接母校六十年华诞,东北师大本溪校友会积极组织本溪校友开展了丰富多彩的纪念活动。广大校友志愿参加了“我为母校种棵树”活动,募集认养资金6000余元交给母校用于植树,表达了对母校的怀念之情。
还出资制作了“东北师大建校旧址纪念碑”模型,选择了与建校旧址纪念碑同样石材为原料,保持外形相同、缩小比例,精心刻字,心细打磨,加工完成后,雇专车送到母校校史陈列室收藏,作为本溪校友向母校六十年华诞献上的一份礼物。
让那些没有机会来到本溪建校旧址参观的校友,让那些在校园里读书的同学们,能够透过这块建校旧址模型感受到东北师大是怎样在解放战争的艰难困苦环境下,从诞生地本溪一路走来的。让后人记住这段历史,记住本溪湖。
2006年9月,东北师范大学在学校体育馆里隆重举行了纪念建校六十周年大会。应母校邀请,本溪校友会由我带队组团一行六人赴母校参加了校庆活动。
出席纪念大会有六千多名师生员工,可谓声势浩大,规模空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发来了贺信,时任国务委员陈至立受中共中央、国务院委托亲自到会讲话,教育部等国家有关部委领导,中共吉林省委、省政府,中共长春市委、市政府以及全国各大兄弟院校都派相关领导出席了大会。
这次校庆在东北师范大学历史上具有重要里程碑意义,是一次回望历史,继往开来的校庆。本溪的校友们为这次校庆“回望历史,理清源头”尽了一点微薄之力,我们感到很欣慰。
结束了这段难忘的回忆,我再一次来到本溪湖东山张作霖别墅遗址前凭吊时,发现张作霖别墅已于2013年3月被国务院批准为全国第七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省政府已经在此立碑,宣布永久性保护这座建筑群。
站在东山居高远望,本溪湖众多历史性建筑尽收眼底:具有百年历史的煤铁公司大白楼、小红楼,本钢一铁厂一号高炉、二电凉水塔、甲线铁路大桥、溪湖公路大桥,还有那夕阳下随着岁月一起流淌的太子河。
回首当年,往事如烟,心潮起伏,感慨万千,在本溪湖这座小山沟里,百年以来竟然发生过这么多动人的历史故事......
读振亮副主席《东北师大从这里走来》感怀一一昌明
本溪不仅是一座钢铁名城、地质名城、历史名城,也埋藏着深厚文化底蕴,是一座名副其实的文化名城。
今阅《东北师大从这里走来》一文,不仅使我感怀旧时的回忆。
家父于1950年入原本钢一铁厂当工人直至1984年退休。
我六、七岁时随父母在现溪湖区东丰乡郑家屯原本钢“社宅”居住,2018年“十·一”旧地重游,有诗为证:“畴昔稚子断残垣,童心少志已忘年”。后来母亲因病返回老家,我在读高小时迁回本溪一直跟随父亲身边直至上了大学才分开。
东北师大原诞生地旧址(张作霖别墅)是我读小学、初中、高中时和父亲的住宿宿舍,当时是本钢职工八宿,从东山盘山道上来最前面是八宿、女职工八宿,最后面的原东北师大旧址建筑群分别是八宿前楼(即原張作霖别墅宿舍)、后楼(即东北师大主楼、張作霖别墅办公楼)、西厢耳楼(张作霖俱乐部)是演电影的小影剧院,那时看一场电影5分钱,在溪湖东山盘山道下自由路旁一铁俱乐部看一场电影1角钱。
1964年东山本钢八宿后楼建筑群整体改做本钢石灰石矿办公楼,本钢公司在东坟(现东芬)加油站和富尔顿公寓原地址建了本钢职工十宿,我和父亲又搬十宿宿舍。
“文革”前一年我参加了全国统一高考考上了东北林学院,1985年更名为东北林业大学,现为国家“211工程”、“985工程优势学科创新平台重点建设院校”,国家“双一流”、世界一流学科重点建设高校。是黑龙江省唯一一所教育部直属高校。目前在全国七百多所星级名校综合排名第101名。
现在溪湖大白楼旁小红楼为现代工业保留遗址建筑,该楼于1958一1962年曾是本钢第二职工子弟中学,我在此期间读了初中,校长朱庆山,班主任朱栋。1962年初中毕业参加中考,考入本溪市第二中学(高中),那个年代本溪除了高中相当现在的省重点中学,一中、二中并列第二位。二中在溪湖地区招生,面对二中(初中)、三中、钢铁二中招生,当年只招收两个班共86名高中生,三中考上17名,钢铁二中只考上6名,高中毕业时考上大学也不到40来名。那个年代能考上大学的,从初中算起真是百里挑一!小红楼作为钢铁子弟学校大概有四年历史。
很庆幸我曾经居住、就读过的地方是国家保护的重要遗址,有着深厚的文化底蕴,回忆旧时感怀万千!
昌明于2019.03.01
原创:李振亮,来源:本溪地域文化 。